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频道)证券配资门户
我几乎很少能将“毛骨悚然”和一档访谈节目联系在一起,而《豫见她们》中鲁豫采访脱口秀演员小雪的那一段,就让我真实地体验了一把现实感恐怖故事。
说实话看完她这段,我的认知被冲击得挺厉害的。
天天给大家长篇大论分析各种热点事件,当看到这种恐怖的家庭关系,我竟然大脑短路,发现自己好像不认识这个世界了,也根本不了解人性。
我翻遍自己的体验,又在脑中疯狂搜寻身边人跟我讲述过的经历,最后依然发现,小雪父亲那样的变态,真是凤毛麟角。
小雪的父亲对她进行长期的贬低、羞辱和霸凌,她在成为脱口秀演员之前,已经是北京电视台一名非常优秀的记者了。
当访谈现场的小帕问她:“小雪姐姐是不是到现在都没有觉得自己在事业上有成就?”
小雪毫不犹豫地说:“没有,肯定没有。就是不行,肯定不行,做啥都不行。”

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凡尔赛,是感觉这个人不实在。
但听了她长久以来是如何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掏空了所有的自信,才成为了今天这个内核空洞的自己,我信了。
并且我觉得,太恐怖了!

小雪的父亲,从来看不得她好。在小雪的印象里,她的整个童年几乎没有玩具,且吃饭必哭。
只要到了吃饭时间,父亲就一定要找各种各样的理由骂她、训斥她,直到把她弄哭为止,也是因为长期处于这种恶性循环中,她患上了严重的胃病。

最讽刺的是,这个胃病是直到她在北京电视台做记者最忙的时候才好转的,因为太忙了没时间回家吃饭。
在生活中,父亲经常会突然地、没有缘由地打她、羞辱她。
有一次,父亲在洗手间收拾东西,突然东西噼里啪啦掉下来。
随后他就冲出来,把正在写作业的小雪揍了一顿。
还有一次,小雪正在洗澡,父亲突然勃然大怒,把水节门给她关上了。
小雪不敢吱声,只能默默顶着一身泡泡,裹着浴巾就悄悄上床睡觉了。
母亲没有阻拦父亲对小雪的暴行,这一切其实她都知道,但她并没有为女儿挺身而出,原因只是:“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对你这样,他对我挺好的呀。”
她鼓励小雪试着去养个小动物,小雪就养了一只兔子,结果没多久,父亲就把兔子煮了吃了。

母亲又鼓励小雪:“没事,你好好学习争取考出去,你将来赚大钱就可以自己出去独立生活。”
结果父亲发现小雪晚上学习用功,他就拉断电闸。
后来小雪改成早上早起学习,父亲就比小雪起得更早,冲进房间限制她学习。
父亲好像是在用尽各种方法来剥夺小雪的快乐,阻止小雪取得成就。
后来她很争气,进入了北京电视台做深度调查记者。然而“你闭嘴吧你”“你懂啥呀你”“你啥都不知道”这样的评价,早已在父亲一遍遍的重复中被她内化,掏空了她的自信。
那时候她去调查一个非常危险的现场,曝光房屋质量不行的黑心地产商。
拍完素材出不去了,黑恶势力拦着她和摄影记者,最后是业主们挺身而出,自发围着小雪和摄影,才逃了出去。
但也是因为这样,五个业主被打成重伤。
后来小雪的报道很成功,黑心地产商被整顿,她涉险为业主们争取到权益,本是一件正义之举,却被她爸爸说成是:“就是想出名,虚荣心,你的脏心眼子我还不知道吗?”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她要不上孩子,都认为是自己的错,她认为是自己瞎介入别人的因果,连累那些业主,遭了报应。
显然,这种奇葩的归因方式和毫无理由的自责,全是来源于父亲对她的长期洗脑。
然而在小雪的记忆中,唯一一次感受到父亲开心,就是她高考落榜了。
那一天,父亲终于不再骂她,也不再羞辱她,而是骑着自行车带她去公园遛弯。

整个讲述中,情节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小雪的状态。
她全程都笑着讲着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童年阴影故事,好像说的是个笑话一样。
这也印证着她早已扭曲的认知:明明那么优秀,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明明心里在哭,脸上却挂满灿烂的笑容。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正常情况下,遭受这种体量的霸凌,应该早早就自己独立生活,逃离原生家庭。
但她没有,她不但没走,还让她爸帮她带孩子。

有一个令人细思极恐的场景,她说有一次她爸跟她老公产生了几句口角,她爸连着好几天一言不发,那几天她害怕极了。
直到她爸突然又恢复了指责她、骂她、侮辱她,她才安心地想:“太好了,我爸没事了。”
原来,痛苦已经是她的舒适区了,她早已把父亲的羞辱合理化了,当她从心里认为自己真的什么都不行,她才真正接纳了爸爸,才能够笑得出来,但她也已经无法离开了。
这就好像房思琪被老师长期性侵后,要努力在心里给自己洗脑,让自己相信自己爱老师。
小雪也在长期的受虐中出现了严重的自我认同混乱。

因为父亲对所有人都很好,在父母面前,他是个孝顺的好儿子,经常帮家里干活;在妻子面前,他是个好丈夫,会给妻子买很多漂亮衣服;在街坊面前,他是个好邻居,免费包揽了整个楼道的卫生……
这会直接让小雪产生自我怀疑,认为自己是因为不值得被爱,才成了唯一不被父亲认同的那一个。
无论如何,我依然不太明白这样一个精神创伤深入骨髓的人,是为什么突然生出了勇气,去对着观众细数自己的经历;还通过脱口秀解构自己的伤痛。
按理说,把痛苦转化为艺术资源,实现自我疗愈,是她努力走出创伤的一大步,但既然她都能对着全国观众剖开血粼粼的伤口,为什么却不能彻底走出原生家庭呢?
我们毕竟不是心理学专家,在恐怖如斯的事实面前,依然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也不能妄加评论。

就像鲁豫说的,看到小雪那么坚定地笑着否定自己,她的第一反应是生气。
或许小雪真的是有点“斯德哥尔摩”了,毕竟她还说了:“我感谢我的父亲。”

其实小雪父亲对她的长期施虐,成因倒是不难理解。
那些所有用来侮辱女儿的词汇“脏心眼子”“虚荣心”“啥也不懂”“就是不行”……其实是他对自己的评判。
他把这种自我厌恶,投射给了女儿。
他就是那种内心阴暗的人,属于天生坏种,这他自己比谁都清楚。
因为对自身失败或缺陷感到焦虑,但无法直面这些问题,于是他要戴上一个好人面具,然后把无穷无尽的、真实的内心阴暗面,抛给女儿。
优秀且追求独立的女儿成了他潜意识中“不愿面对的自我”的象征,他只能通过贬低女儿,来缓解自身的挫败感。
别说成年人了,孩子里也有这样的。比如米粒班里一个同学,有一段时间出去玩晒黑了,那段时间她到处攻击其他同学:“你怎么这么黑啊!真难看!”
但其实,她是在焦虑自己变黑这件事。
小雪的父亲,显然是个爱面子的人。当他维护个人形象的需求和宣泄自身真实阴暗面的需求在左右互搏时,他必须生出两张面孔。
一张面孔对外,维护自己的面子;另一张面孔对内,专门拿小雪当他的负能量垃圾场。
家庭成为了他最安全的情感宣泄口,他其实极度害怕失去女儿这个对他来说重要的工具人。

女儿的优秀、强大,直接威胁着他投放阴暗面的需求,所以他害怕女儿变好,百般阻止女儿变好,只有当女儿落败,才能让他感到安心。
就像很多真正的大变态施暴者,安家和、吴谢宇那种,都会对外营造一个人畜无害的好人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掩盖自己真实的阴暗心理。
但小雪,作为一个完全无力反抗的幼女,从小被这样洗脑,她的认知已经严重失调,说出来的话怪得吓人你无法分辨她的情绪,因为她无论说什么内容,都会机械地做笑的表情。
准确的说,她已经没有开心的情绪来对应笑这个表情了,她也没有悲伤的情绪来对应哭的表情,她是一个没有情绪的空心人了,她已经平静地疯了。
至于为什么还不逃出去,可能也是因为内心秩序混乱,认知失调吧。

或许她知道该逃,但逃不掉,就像她知道该哭,但是却笑了;也像她明明在叙述着父亲的暴行,说出的却是感谢;她明知道自己成就卓著,却说自己啥都不行。
我们无法理解左右脑互搏的拧巴的人和逻辑不自洽的人,这也导致了这些人无法及时被救助。
因为当我们发现她们笑着、感谢着受虐,我们会从倾听、同情,变成生气、怒其不争,然后走掉。
所有的伤害,依然要靠她们去自我疗愈,但很多时候,病态已经先于逃离,率先来临。
就像小雪说的,小时候她没法反抗,因为经常无缘由的被骂一句,被打一下,等反应过来,这事儿已经过去了。
可能当她意识到要逃离的时候,心理上逃离的契机已经过了。而这种无解,才是这段访谈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我们很少能这么直观地看到一个心理创伤的全过程,而小雪的遭遇在提醒着我们:自救,何其重要!
我只能呼吁大家,一旦识别到不对劲,一定要想办法逃离,要有勇气跑掉。因为真到了小雪这种程度,就谁也救不了她了。
作者简介: 米粒妈,拒绝斯坦福offer的海归妈妈、海淀家长,畅销书作家。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著有《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荣登当当图书畅销榜!《我是大女主》荣登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
红启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